生态环境部:到2025年底建立健全尾矿库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人民网北京2月26日电 (王仁宏)为进一步巩固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治理成效,全面提升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治理能力,生态环境部今日印发《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尾矿库污染治理情况“回头看”,深入排查治理尾矿库环境污染问题,到2023年底,补齐长江经济带尾矿库环境治理设施建设短板,尾矿库突出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环境部:2020年承办两会建议提案实现“三个100%” 人民网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余璐)25日,记者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生态环境部承办两会建议提案849件,包括建议532件、提案317件,其中牵头办理232件,已全部办结。继续实现主办件沟通率、按期办结率、代表委员满意率“三个100%”。
生态环境部:1月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菏泽垫底
人民网北京2月23日电(王仁宏)据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生态环境部今日通报了全国环境空气质量状况。通报指出,2021年1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7%,同比上升5.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6%。
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 六地政府被约谈
人民网北京2月22日电 (王仁宏)据生态环境部官网消息,2月22日,生态环境部就长江经济带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约谈安徽省池州、江西省上饶、湖北省孝感、湖南省衡阳、重庆市南川和四川省遂宁等六市(区)政府。 约谈指出,2020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以下简称长江警示片)披露,上述六市(区)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不力,普遍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整改任务推进滞后、环境监管不严不实等问题。
生态环境部:副省级城市应持续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
核心阅读: ・在下辖区(县、市)全部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后,副省级城市可提出创建申请 ・副省级城市及其下辖区(县、市)创建不占当年所在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额指标 ・副省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需符合相应条件,且近3年不得出现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或违规行为 来源:生态环境部网站 人民网北京2月20日电(王仁宏)近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副省级城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从基本原则、创建范围、申报条件、创建流程、监督管理五方面进行规划,提出副省级城市应坚持自下而上、质量为本、鼓励优先三项原则,统筹谋划、认真组织下辖区(县、市)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持续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谁能操作民用核设施?新规定来了 核心阅读: ・首次将乏燃料后处理设施操作人员纳入许可管理 ・将执照有效期从核动力厂2年、研究堆3年统一调整为5年 ・分级分类提出各类核设施操作人员知识技能等监管要求 人民网北京2月20日电(王仁宏)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了《民用核设施操作人员资格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分为“总则”“申请与颁发”“培训与考核”“监督与管理”“罚则”和“附则”六章,共45条。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生态环境部: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推动精准科学依法治污 人民网北京2月5日电 (记者余璐)“实施《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落实企事业单位治污主体责任、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的有力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形成公平规范的环境执法守法秩序。”在国新办5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如是说。
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提出一系列新举措 人民网北京2月5日电 (记者余璐)5日,国新办举行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服务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在会上表示,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排污许可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
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问责283人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余璐)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获悉,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2020年8月30日至10月1日,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顺利完成对北京、天津、浙江等3个省(市)和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两家中央企业的督察进驻工作,并对国家能源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个部门开展督察试点。 督察期间,各督察组高度重视群众信访举报问题的处理,督促被督察对象建立机制、立行立改、加强公开、依法问责。
生态环境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整改完成率达92%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余璐)28日,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2020年,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了“绿盾2020”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累计派出8批共136人次,对全国29个省(区、市)的196个自然保护地4398个“绿盾”台账问题整改进展情况开展实地核实。截至2020年底,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5503个重点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5038个,整改完成率92%。
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推动生物多样性领域共建共治共享体系建设 人民网北京1月29日电 (记者余璐)“一年以来,我国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工程,持续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和执法力度等措施,着力提高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在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如是说。
生态环境部回应“敦煌毁林”事件:已开展现场调查 如有失职将严肃问责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余璐)近日有媒体曝光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问题后引发舆论关注,记者在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了解到,由生态环境部副部长翟青带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已赴事发地开展现场调查。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介绍道,媒体报道敦煌公益防护林遭砍伐问题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迅即赴现场查明情况。
生态环境部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余璐)28上午,记者在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已发布新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新版报告表自2021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为落实新形势下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要求,优化营商环境,深化建设项目环评改革,服务中小企业,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内容、格式及编制技术指南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累计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约1亿吨 人民网北京1月28日电 (记者余璐)28日上午,生态环境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2017年至2020年,我国累计减少进口固体废物约1亿吨。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已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